top of page
Search
  • Ran Ma

亚洲电影有多 NANG!——与新锐亚洲电影杂志 NANG 的创办者 Davide Cazzaro 的小谈话

访问者注:

“NANG”是泰语中一个含义多元的名词,本意为动物毛皮,摩登的词义指各类光影演出,接近中文“影戏”与“电影”的意思。这套叫做“NANG”的英文纸媒杂志专注于亚洲电影,创立当初就设定只出版10期;主编Davide将在6月21-24日的上海艺术书展与中国读者见面(http://www.shanghaiartbookfair.com/)。由于NANG是纯纸媒出版物,官网(https://www.NANGmagazine.com)上可以关注每期杂志内容更新,并进行订购——从0号开始到最新的第四号一共五期,每期主题与文体样式都不同。对懂英文的读者来说,利好是你可以通过官网订阅 NANG 的邮件组得到Davide不定期为您整理的各类与亚洲电影作者、特别放映、出版、评论等活动有关的咨询,带你关注亚洲影像新边界,绝不和大多公众号重样儿!



M:马然+D: 亚洲电影杂志NANG的主编


M:请先为读者们做下自我介绍吧,比如你的个人经历 (除了网上可查的关于你的详细资料以外),以及你决定创办NANG这本独立杂志的初衷是什么?我记得咱们上一次见面是在首尔,当时你还在为釜山国际电影节的出版物做准备。咱们头一次见面是在马尼拉的一个关于东南亚电影的国际研讨会上,当时还有菲律宾独立导演John Torres,那是好多年以前了……


D:我是Davide Cazzaro,来自意大利的威尼斯。如今已经在国外工作和生活十多年了,一开始是在英国,现在在韩国。我的专业背景主要是电影研究(特别是亚洲电影),电影节以及电影批评。在过去的五年中,我对出版行业格外关注。如今我尝试将亚洲电影和出版这两方面的兴趣点结合起来,于是NANG这本杂志就应运而生了。


M:我知道你现在正忙于杂志的第4期发行,但在这之前我想先从创刊谈起。你是如何选定每一期杂志的主题呢?


D:简单来说,“NANG”由四大基石组成:(1)对亚洲电影的持续关注;(2)每一期由不同的客座编辑与撰稿人进行合作;(3)聚焦特定主题或话题 (而且在我们的杂志这里,你看不到所谓“传统”杂志 --- 即“新闻,评论,推荐,专栏”的这种编排样式);(4)只通过纸媒印刷出版……也就是说,每一期“NANG”都是精心策划、制作且作为实体存在的“全套件”,而非仅仅由松散的文章和图片批凑而成。回到你的问题上来,每一期的主题是与一众客座编辑们商议后最终敲定的。主题最初由编辑们推介给我,然后一期杂志的编排就这样开始了。一旦主题最终敲定,编辑们就享有绝对的创作自由。


3.你人在首尔,而杂志的制作却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的。这样一个跨国计划,一期杂志从策划到完成需要多久?关于之前已经面世的几期,一定有一些有趣的小插曲与我们分享吧?比如说,你同客座编辑们是如何沟通和开展工作的?


在许多方面,出版意味着合作,做杂志更是如此。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转译的时代” ( translational times),像“NANG”这样的跨国合作也并不少见。如同这个时代的许多出版物一样,“NANG”以传统形式制作发行(纸质媒介,线装书),然而与此同时,它又依存于一个由互联网,在线交流,云计算,社交媒介等搭建的新平台。


4.“NANG”所选取的影片和电影人许多我并不熟悉。这种情况下,你如何看待“NANG”这一类型杂志的重要性?


“NANG”选取的对象和内容大都比较小众,不论是在国际上还是亚洲本土,这恰恰是我引以为豪之处。这本杂志期待搭建一个区域间,以及跨国界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并最终成为促进整个地区的电影写作,讨论和文化交流的催化剂。(当然,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究竟是否能够实现并非我个人可以左右。)



5.你的工作看上去都围绕着“NANG”展开。能请你能给读者们介绍一下编辑每天的工作内容吗?一本出版物从制作到发行是一个复杂的程序,你能谈谈这其中的困难和曲折吗?


工作的内容很有趣(而且总能给我带来满足感),同时又是非常辛苦的……尤其是维系杂志有很大的经济压力。由于“NANG”是一本小众的独立杂志,它除了主要依靠读者及个人赞助之外,并没有任何其它的机构与外部资金的支持。每天的工作内容主要与全年度计划的阶段性和具体项目的进展相关。我主要负责每期杂志的委托、终审与收尾工作,也负责落实图片版权,协调设计团队和印刷团队分工协作,进行“NANG”线上和线下的品牌推广,以增加媒体曝光度,把订单数据发送给合作伙伴,还有就是联络零售商和财务。的确,杂志的发行和发行量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最初阶段的基建工作,以确保项目能够取得实质性进展),这是一个挑战,也是熟悉业务所必需的阶段。


6.上次你提过首尔和柏林——两个非母语母语的地区的读者对NANG显出了特别大的热情。能和我们多谈谈NANG的读者群吗?


关于读者群的问题不太容易回答,因为我们还没有做过相关的调查。“NANG”拥有来自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群。概括来说,“NANG”的读者群涵盖了年龄在20岁到50岁之间,对电影,媒体,艺术,平面设计,独立杂志,印刷出版物感兴趣 (或是在做相关方面学习,研究的)男性和女性读者。补充一点,我非常高兴一些研究机构(电影资料馆,大学图书馆)订阅了“NANG”,并为他们的读者和用户开放阅读权限。

7.跟我们讲讲正在制作的第四期吧!我知道你为读者朋友们保留了很多惊喜,现在仍然保密吗?



最新一期的NANG(In and Out)野心勃勃地构建了一个有关电影、电影人和艺术家的叙事,它复杂多变,并由此对杂志的参照系——“亚洲”进行了重新定义。此外,如同客座编辑Julian Ross( 注:电影策展人、学者)和Maryam Tafakory(注:电影导演)强调的那样(请允许我在这里引用他们的一段话),“本期杂志是对近年来有关移民问题恶意简化的叙述的一种质疑。”我期望这一期杂志能够在时下话题性和NANG 在主题的延续性方面与读者达成某种共识,即:本刊持续并热切关注电影与电影文化,并期待着远近关系建立之际、每一期杂志的文字与图片互相交汇之时所产生的奇妙变化。


8.你一定有最喜欢的亚洲导演吧?你将来打算跟哪位导演合作?会是一位华语导演或是作家吗?

当然有……但是为了客观起见还是不提名字了吧(哈哈!)。我非常欢迎华语作家和电影人为杂志撰稿(可以使用中文写作,我们负责后续的翻译)。但是作品的审核不是由我决定而是由一众客座编辑负责的。(我也很乐意作为中间人介绍未来的撰稿人和编辑们认识。)


9.“NANG”只发行十期。在这之后你有什么打算呢?(我知道现在问这个问题可能为时过早,但我确实是有感而发。)


这个问题我还没来得及考虑。我希望能够继续从事出版和电影方面的工作(把我这两个兴趣点结合起来),但未来究竟怎样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全部图片皆感谢摄影师Park Sungsoo;本文由2017年7月-2018年6月之间首尔的碰面与电子邮件采访合成;感谢名古屋大学人文学研究科“亚洲中的日本文化”研究项目的李嘉鹏同学为翻译做出的贡献。)





Recent Posts

See All

引子 沖繩出身的文化評論家仲裏效(Nakazato Isao)曾經不無犀利地指出,高嶺剛的電影創作很難被納入“日本電影”這一概念範疇。仲裏在自己的文章開頭談到一則往事:以寫作《風景的死滅》(the Extinction of Landscape)並提出“風景論”而聞名的左翼思想家松田政男1975年在東京 “Underground Cinematique”(所屬寺山修司的天井棧敷的劇場)的放映活動中

INTRO While it is true that “The history of man is also the journey of the viewer” (Chiara Bertola), ‘Anachronic Chronicles’ through reassembling visual documents, mostly of analogue format such as fo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