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 Ran Ma

作者的自卖自夸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新书会在今年10月1日正式发行;目前在阿姆斯特丹大学出版社官网上,本书预售显示的是硬壳本价格,数字(99欧元)对一般喜欢亚洲电影、独立电影的朋友来说十分不友好,那是因为学术书籍一般而言极为冷门,硬壳发行量极少,且多是为大学图书馆等机构配置的,请大家体谅。之后应该也会有 Kindle电子版,我也希望它有简装版,并希望争取到基金让它成为 Open Access。这里做一点广而告之的工作目的主要还是为了有机会和更多朋友进行交流和讨论;当然如果你的大学图书馆正好需要,就再好不过(汗)。


简单而言,本书贯穿两个互有交叠的语境,其一是80年代末以来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崛起并持续发展的独立电影与数码电影文化,其二是后冷战当代亚洲的地理政治,尤其关注的是亚洲洲际(inter-Asia)发生的大规模的人口离散、迁徙及其与洲际社会文化变迁的动态关联。


我提出“越境电影”(border-crossing cinema)的概念,正是为了开辟新路径去思考“民族电影”(national cinema)和“跨国电影”(transnational cinema) 的研究框架,并进一步讨论通过“在地想象”(place-based imagination)和“跨地”(translocality) 的研究视角将前述两个研究框架相互关联的可能。同时,本书也从若干“越境”电影作者、电影团体和艺术家的案例分析出发,从不囿于国家、族裔和文化等本质化的身份政治的讨论出发,探索“越境电影”的政治性与美学性,尤其是它对亚洲的再想象,或这种再想象的可能性。


与其说是一个新概念,“越境电影”其实更像是一个动态的线索,像是旅行的头脑风暴,也是一次不规则的地图绘制:除了第一章总论,我随后的各个章节大致自北到南移动,以诸如朝鲜族导演张律、日本独立电影团体“空族”、在日华人导演李缨、冲绳导演高岭刚和视觉艺术家山城知佳子以及缅甸华人导演赵德胤等的作品为中心,分章讨论。


本书虽然聚焦的是90年代末到新千年以来的影像作家,我将其中不完整的“系谱”绘制拉回了1960-1970年代初的日本,向日本传说中的电影团体 Nihon Documentarist Union ( NDU,大致可以译为:日本纪录片人组合)致敬。我集中讨论的是他们1973年的作品《Asia is One》(アジアはひとつ;虽借用冈仓天心的著名论说标题,实则提出“越境论”,并反思了日本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遗产)。




Recent Posts

See All

引子 沖繩出身的文化評論家仲裏效(Nakazato Isao)曾經不無犀利地指出,高嶺剛的電影創作很難被納入“日本電影”這一概念範疇。仲裏在自己的文章開頭談到一則往事:以寫作《風景的死滅》(the Extinction of Landscape)並提出“風景論”而聞名的左翼思想家松田政男1975年在東京 “Underground Cinematique”(所屬寺山修司的天井棧敷的劇場)的放映活動中

INTRO While it is true that “The history of man is also the journey of the viewer” (Chiara Bertola), ‘Anachronic Chronicles’ through reassembling visual documents, mostly of analogue format such as fo

bottom of page